即墨论坛_海滨社区
www.qdjimo.com/bbs
欢迎您:网友,请
登录
不是会员?
免费注册
也可用
QQ登录
手机版
首页
即墨房产
即墨招聘
二手
交友
服务
博客
黄页
乡镇
团购
论坛
即墨民生
即墨论坛
文学天地
情感驿站
时尚娱乐
医疗保健
法制天地
摄影版块
房产论坛
即墨旅游
师生园地
爱心公益
笑话论坛
即墨车友会
青岛论坛
黄岛论坛
胶南论坛
胶州论坛
平度论坛
莱西论坛
【公告区】
客服中心
问答发布区
聊天室
返回列表
1
查看:1413
* 贴子主题:传家训、树新风 即墨区激活乡村治理“文化密码”
靓妹:
随口说说
积分:2286
注册:2020-05-18
沟通:
楼主
查看所有
信息
编辑
引用
删除
转移
总顶
顶置
加精
锁定
整理
¤分享/转发
☆收藏
Post By:2025/6/5 10:14:38
从全国文明家庭姜波的示范引领到全域“沉浸式”家教活动,从龙山街道前东葛村的“家训牌匾”到蓝村街道红叶诗社的“诗词家风”……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青岛市即墨区以“家风家训”为切入点,将移风易俗与乡风文明建设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探索出一条“以家促治 以文化人”的特色路径,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
家风引路:诚信立身传家国
在移风店镇黄戈庄村,姜波家庭的故事如同一粒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滋养出一方文明新气象。2025年,这个“明星”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成为即墨区以家风带乡风的鲜活注脚。
从田间地头到互联网平台,“诚信”二字始终是姜波家庭的家风底色。2004年4月,姜波夫妇借力互联网将自己和周边菜农滞销的白萝卜销售给了一位台湾客商,首单便以高于市场价0.15元的价格收购了周边村民10万斤萝卜,用“诚信秤”称出金招牌。自费创办农民田间学校,九年培训农民超2万人次,培育360余个科技示范户,推动周边6万亩菜田实现亩均增收3600元。疫情期间,他们向即墨区人民医院等8家单位捐赠3万元蔬菜,低价供应市场300万斤平价菜,以行动诠释“诚信立身、公益传家”的家训。儿子吴俊杰受家庭熏陶,参军后屡获“空中雄鹰”“万米勇士”殊荣,成为家国情怀的代际传承。如今,姜波奔走于家风宣讲、矛盾调解一线,用“萝卜滞销”讲诚信,借“育苗经验”谈家教,推动文明之风吹入千家万户。
即墨区以家风建设为抓手,推动文明从家庭“小气候”升华为全域“大生态”。面向全区开展了家规家训、家书家信、家庭作品征集活动,吸引众多家庭积极参与。发布《即墨区“传承优良家风 共建幸福家庭”倡议书》,举办“传承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即墨区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通过家风主题展览和家风故事分享,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
家训立规:凝聚共识铸乡魂
龙山街道前东葛村自古便是刘氏宗族聚居地,中国参加奥运会第一人刘长春祖籍便是前东葛村,村内现存《葛村刘氏家训》传承百年。2021年,村“两委”发动村民共同修订家训,通过村民议事会、家风座谈会等形式,征集意见百余条,最终形成新版《葛村家训十条》。新家训既保留“尊老爱幼、诚信重诺”的传统美德,又融入“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等时代要求。如今,全村320户家庭门前均悬挂统一制作的家训牌匾,内容既有共性准则,亦保留家庭特色。村庄还组织“家训评议会”,通过互评互学,让家风建设从“独善其身”走向“美美与共”。
前东葛村将家训融入乡村治理全链条:村史馆开设“家风学堂”,邀请乡贤讲述家训背后的历史故事;道德讲堂推出“家训微课堂”,用“土味案例”解析诚信经营、邻里互助等准则;暑期公益课堂增设“家训诵读课”,让孩子们在笔墨纸砚间感悟文化基因。每逢村庄有红白事,红白理事会成员会以家训中“勤俭立业”为依据,劝导村民节省开支用于公益;面对土地纠纷,调解员引用家训“睦邻和家”精神,促成双方和解。
2016年村庄将秧歌队、高跷队、文艺演唱队和体育健身队进行整合,成立“新葛美”剧团,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村庄文化艺术节。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争吵抱怨少了,欢声笑语多了。“好家风好家训是传家宝,更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前东葛村党支部书记刘丽亚感慨道。
诗韵传家:笔墨浸润焕新风
在蓝村街道王演庄新村,三泉河畔的青砖古驿道与潺潺流水间,一群“荷锄能耕田,执笔可赋诗”的农民,以红叶诗社为阵地,用诗词书画浸润乡风,让千年文脉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2015年,村庄9位农民创立“红叶诗社”。十年间,社员从数人扩展至80余名,既有八旬老者于福芝潜心研习诗词,亦有创始人毛庆文30年笔耕不辍,创作2500余首诗词。诗社成员以诗为媒,咏叹田园之乐,礼赞孝亲敬老,更将“乡村振兴展新颜”谱入时代韵律。
文化浸润悄然重塑村庄气质。打造“诗词广场”“家风长廊”,将原创作品镌刻上墙,让墨香取代牌桌喧闹。73岁的李云松开设暑期书画课堂八年,百余学子在此临帖习字。诗社还成立“教育助学中心”,社员筹资奖励“三好学生”,让崇文尚德之风代代绵延。以诗为媒,诗社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密码”:“移风易俗”主题诗词化作村口文明公约;复建明代“经魁坊”,规划诗词研学路线,让传统文化在文旅中“活”起来。如今,“银发学堂”“少年夜校”联动,老中青三代共绘“诗画田园”长卷。社员笔下“遍地黄花是诗行”,正书写乡风文明最生动的注脚。一支笔、一首诗、一幅画,赓续涵养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1
↑返回顶部
* 快速发表贴子
发言前须知:
1、请对您的言行负责,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
2、各栏目的版主有权保留、修改、转移或删除其管辖版面中的任意内容。
B
I
U
em
Image
Link
Quote
验证码:
推荐先
注册
|
登陆
Powered by ShuzirenCms © 2003-2025
Shuzir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0238 second(s)